logo

导航切换
走进资阳

“资阳人” 品牌文化研究

2018-09-04 11:21:09


一、“资阳人”头骨化石发现过程
 
       1951年,刚刚解放的四川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成渝铁路建设。在成渝铁路建设沿线,不断有古生物化石出现,特别是在资阳莲花山段,就有65件之多。
 

       消息传开,川西行署和博物馆报告到西南军政委员会。为了宣传文物保护法令,加强对成渝铁路建设沿线的文物保护,时任西南军政委的邓小平,立即找到重庆商学院教授张圣奘,要他出任团长,对成渝铁路沿线文物进行一次普查。并亲自送他一幅滑杆。
 

       张圣奘教授一行十多人来到资阳,其独特的地表结构和丰富的出土化石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张教授决定对资阳进行重点考察。通过近一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1951年3月,终于在成渝铁路资阳九曲河一号桥墩十几米深处发掘出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
 

       抑制不住激动,张圣奘教授马上电告邓小平,小平当即回电嘉奖,并上报政务院(国务院)。
 

       当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得知老朋友张圣奘有重大发现时,非常激动。要求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专人将古人类头骨化石送北京。
 

       其间,川西博物馆馆长谢无量,四川大学徐中舒、冯汉骥教授电贺张圣奘。
 

       古人类头骨化石送北京后,郭沫若院长将鉴定和研究工作交给了世界级专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长裴文中教授主持。
 

       同年9月,裴文中教授亲自来川,对头骨化石发掘原址进行全面考察,并在两旁挖掘两坑,进行补充发掘,历时33天,发现了东方剑齿象,犀牛,猪獾,箭猪,水鹿,马,鱼,龟及乌木等,还有一件世界独一无二的骨椎,对研究头骨化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旁证资料。
 

       参加考察队的有张圣奘,任朝凤,晏学,蔡佑芬,李伯皋,徐鹏彰,何九恩等8位同志。
 
二 、“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历史地位
 

       “资阳人”的发现,在普通人眼里只是一具头骨,远不及古墓中的金银财宝引人注目。而她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界、人类史学界是何等的重要。时任西南军政委的邓小平、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极为重视,明示头骨化石送北京。经“北京人”的发现者,著名专家裴文中、吴汝康等教授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认定头骨化石为35000多年的女性化石,年龄在50岁左右,命名为“资阳人”。并于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资阳人》,为“资阳人”定了性,引起了全世界轰动。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北方“北京猿人”的发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黄帝炎帝的年代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南方“资阳人”的发现,冲破了巴蜀神话传说的历史定界。
 

       令华夏儿女悲喜交加的是,1929年发掘,巨今70-20万年“北京人”、 巨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直今亦不知是在外国古董店老板的底柜里,还是在列强们的博物馆里,而刚刚解放就发现的距今35000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可以放心地安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永远也不用担心被人夺了去。
 

       “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是由新中国的专家独立完成的,是我国发现的唯一早期真人类型,是旧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
 
三 、打造“资阳人”品牌文化势在必行
 

       享誉中外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出土半个多世纪了,在历史教科书和大小百科全书上,仅有文字记载,没有象“北京人”、“山顶洞人”那样的概念性形象,这无疑是一大缺陷和遗憾。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前段时间,考古界在四川茂县云盘山发现了一俱距今5000年的完整人骨,被有的媒体认定为四川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并非要认作成都人的祖先,炒得沸沸扬扬.莫视被世界考古界公认,距今35000年的“资阳人”,舍本逐末乱认祖先,实在让人难以理喻.
 

       多年来,资阳几届政府都把修建“资阳人”博物馆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已通过国家立项,但都因“资阳人博物馆修来装什么”的疑问和其他多种原因而搁浅。
 

       资阳缺自然景观,少人文景点,可圈可点的安岳石刻、半月山大佛、丹山白塔等又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黄金旅游线而吸引游客;古三贤、今四杰仅作为圈内人士的口碑,难以给老百姓产生视觉冲击和精神动力。
 

       翻开人类发展史,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长达数百万年,在浩渺的时空和广袤的大地上,留给后人有据可考的信息实在太少,所幸的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就珍藏着比黄金更为珍贵的人类始祖信息。
 

       半个世纪过去了,关心、研究过“资阳人”的新中国首任领导者、专家学者都相继离我们而去,但“资阳人”在人类史学上的价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更没有因此而削弱。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寻根意识,研究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之林的一面鲜艳的旗帜;特色文化、特色品牌作为特色城市的一张王牌,任何领导者、任何有识之士没有理由对他自己身边的文化宝藏熟视无睹。
 

       认识四川、热爱四川、建设四川,打造品牌四川,让资阳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这是我们所有资阳人的共同心愿。
 

       关心,研究“资阳人”的有志之士从来都没停止过。
 

       1951年9月,裴文中教授亲自在资阳万寿宫县文化馆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800个坐位座无虚席;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举办“资阳人”学术研讨会,郭沫若邀请张圣奘教授参会,并作了精彩发言;
 

       1981年1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吕尊锷教授在资阳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150多人参会;
 

       2001年12月,省文史馆,省政协文史委,省社科联,省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纪念“资阳人”化石发现50周年座谈会,何郝炬,徐尚志,隗瀛涛等40多位老领导,专家们参加了会议。
 

       多年来,许多专家前来“资阳人”发掘地和鲤鱼桥做考古发掘,其中198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李宣民同志,在成渝公路九曲河桥边的发掘颇有收获,一只犀牛角与“资阳人”A发掘品成对,一件有孔石珠填补了世界考古史上的空白,大量的打制石器弥补了裴文中教授在“资阳人”A发掘点的遗憾,极大地丰富“资阳人”的物证。
 

       多年来,有大量的“资阳人”研究文章见诸报刊和成书。其中包括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裴文中、吴汝康教授专著《资阳人》,张圣奘教授的《我发现“资阳人”始末》,张圣奘教授弟子王洪林、黄振富的“资阳人”研究文章,已故作家徐伯荣的《张圣奘教授与“资阳人”》《邓小平与“资阳人”》等。
 

       近年来,爱好雕塑的孟基林,廖飞平试图以艺术形式再现“资阳人”丰富的历史,充分展现远古人类“资阳人”深厚的艺术魅力。他们创作了“资阳人”半身复原像,以填补教科书上无“资阳人”具像的空白;创作了“资阳人”母子雕像,表现了“资阳人”战洪荒,斗猛兽的情景。